釣蝦釣魚降龍會
標題:
子線的長度與環境
[打印本頁]
作者:
釣魚金剛
時間:
2008-2-12 07:07
標題:
子線的長度與環境
子線的長度問題很有些說道。
其實質是一個鉤、漂、墜三者之間的合理組合問題,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釣獲量。
子線的長度與墜的大小、施釣水域和所釣魚種有直接關係。
一般地講,子線越短,浮漂的回應就越靈敏。但子線過短,魚在吃餌時嘴很容易碰到墜子,魚兒往往會因為異物的出現使吞食費勁兒而離去
如若子線過長,浮漂的靈敏性就會受到影響,從而導致提竿時機的貽誤。
那麼到底多長多短才合適?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是四個字--區別對待。
1.在靜水域施釣,由於沒有水流衝擊,魚吃餌的動作較輕、較平穩
又因為靜水垂釣一般採用細漂和輕墜
所以,為了提升浮漂回應的靈敏度,子線則宜短(因墜子很小,子線雖短一般也不會引起魚的警覺)。
2.在小水面垂釣鯽魚等小型魚,墜子宜小,子線宜短。
3.在清澈見底的淺水域垂釣,子線宜長點
4.在混濁的水域垂釣,子線宜短點。
5.在溪河中垂釣,流速越高,子線越應加長些。
6.從季節上講,初春和深秋垂釣,子線宜短;夏秋之季垂釣,子線宜長。
7.平坦無障礙的水域垂釣,子線宜長
有雜草或障礙物的水域垂釣,子線宜短。
8.釣素餌子線宜短(只有這樣浮漂回應才能靈敏),而釣葷餌子線則長一點有利。
9.此外,魚的密度高或個體大時,魚吃餌時往往搶食,故子線應長些。反之則應短點。
10.至於子線長度具體到多長、多短才為適宜,各地水域環境千差萬別
釣法各有千秋,加之各有各的習慣,因此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,也沒有必要強求一律。
不過,通常採用的長度範圍,還是客觀存在的,這就是3~15公分。
依本人淺見,子線最短不要短于3公分,最長不要超過20公分。
11.子線的粗細應隨母線而定,一般比母線細0.2號左右為適宜。
但也有人喜歡用粗硬子線,子線比母線略粗一點(指釣鯽)
這樣魚吞食過程中動感較明顯,魚鉤稍離地面,浮漂就會上升,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。
但釣大型魚為主,還是細于母線為好,一旦大魚上鉤,魚的拉力超過母線所能承受的極限時
斷掉子線,以保住母線。
12.子線的軟硬各有優缺點。硬子線挺拔,有一定支撐力,餌鉤落入水底后,不容易埋入淤泥和落入石縫、水草之中
缺點是碰上利齒大魚,有被咬斷的危險。
軟子線不容易被魚咬斷,且有使魚上當的功能,但不適于水底不平和有暗草、雜物的水域。
還有一個缺點是傳導性能不如硬子線,浮漂回應略微顯得遲鈍。
[
本帖最後由 金剛狼 於 2008-2-12 07:17 編輯
]
歡迎光臨 釣蝦釣魚降龍會 (https://vanquishloong.com/vanquishloong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