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烏魚豆仔傻傻分不清楚
引用於魚類資料庫~~臺灣地區 鯔科 計有魚種 12 種
引用於劉振鄉論文~~
鯔科魚類的外部形態及體色均很相似,在鑑定工作方面相當困難,所以本研究在尋找
一些特殊的形質,作為分類的依據。最受爭議的鱗片形質,令人疑惑的側線系統,以
及鯔(鳥魚)的種別等問題,也都是本研究及待亟釐清的焦點。
根據1964年 Thomson的報告,將全世界已報導過的 281種中,重新整理鑑定後確定的
有效種為70種。由此可見,鯔科魚類的分類,必須尋找一些特殊的形質來作分類的依
據。回顧1922年以前的早期學者都認為本科魚類的鱗片全是圓鱗,後來的學者才發現
有些種是櫛鱗,為釐清此爭議,在各屬中選些代表種,研究其鱗片上的櫛刺成長情形
終於得到答案。其次是側線問題,自古至今的文獻,都記載本科魚類是無側線,可是
經由組織切片觀察及電子顯微鏡掃描的結果,得悉他們具有不同數量的側線,從 3至
15條不等,其中的烏魚就有13至15條之多,還超越大淹氏六線魚的 5條,已躍居魚類
世界之冠。
在鯔科魚類表皮取得的共生菌體,經培養及純化後,其中一種稱螢光假單胞菌,所分
泌而沉澱的物質具有白色和螢光色澤,另一種稱靈菌,他所分泌而沉澱的物質具有紅
、晶、黃等色澤,這些和魚體表皮掉落的碎屑完全相同。因此證明體色并非全是發自
魚體本身,部分是共生菌分泌物的累積所致。
早最的台灣鯔科魚類,是大島正滿所記錄的11種,除去日本鯔是烏魚的同種異名,澎
湖 、屠氏 和小 是大鱗 的同種異名,實際有 7種,本研究自1982年起至1991年
,重新採集標本,經整理結果共計 5屬10種,比大島正滿的記錄多出三種。我們對本
科各屬的分類見解與Nelson(1984)一致,認為鯔科魚類包括13個屬。更以這13個屬作
為研究對象,各屬中選擇代表種測定各個形態特徵,在這些當中挑出28個具有演化特
性的形質,使用PAUP程式的支序圖來討論鯔科魚類的親緣關係。
本省和大陸產烏魚的外形并無兩樣,只有產卵期,因溫度的差異而有先後之不同,這
僅證明兩個不同族群,而沒有充分且足夠的形質的支持,來證明這兩個族群的烏魚是
不同的種類。
台灣地區的鯔科魚類以鯔分布最廣,不但足跡遍布沿岸水域而且涉入河川中游。其次
是大鱗 也是足跡遍布沿岸水域,但并不生活在淡水區域。至於瘤唇鯔、粒唇鯔、台
灣凡鯔和長鰭凡鯔等栖息於珊瑚礁區,其餘的 4種則只分佈於台灣西部沿岸,栖息於
鹹淡水域。而分佈於世界各地的13屬中,以鯔屬分佈於世界各大洋,其所涵蓋的範圍
最廣,而九塔鯔屬則只栖息於中美洲的加勒比海,其所涵蓋的範圍最窄。
再分類上都很難了
更何況只是俗名
大家不訪上魚類資料庫
幾乎每一尾都有豆仔烏魚之稱
[ 本帖最後由 sonic 於 2010-5-19 17:57 編輯 ] |
|